杨浦滨江南段5.5公里作为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主展场

城市滨江地带通航便捷、景色优美,具有得天独厚的公共活动空间和景观资源优势。黄浦江从淀山湖迤逦而来,一路吸纳江南水乡的条条水路,走过青浦、松江、奉贤、闵行、徐汇、浦东、黄浦、虹口、杨浦、宝山十个区,江水连着城市的血脉,是上海密集的城市建设区内宝贵的公共空间走廊。一个世纪以来,黄浦江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到现代化大都市的成长,也见证了上海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浦江两岸曾经厂房、码头、仓库林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只有外滩是人们可以亲近浦江的地方,在其他的岸线段,人们听得到汽笛的鸣响却很难见到江水的波涛。

2010年世博会开启了黄浦江岸线功能转型的序幕,也标志着上海的城市发展进入越来越注重城市品质建设的阶段,决心要用美好的空间来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2017年12月15日,上海2035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规划明确,黄浦江两岸地区将重点发展创意设计、博物博览、传媒等功能,成为世界级滨水文化功能带。几乎与此同时,2017年12月底,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要部署和沿线各单位持续不断的努力下,黄浦江两岸终于实现了45公里岸线贯通。这一公共空间建设的伟大壮举响应了国家和人民对黄浦江转型发展再出发的期盼,不仅为上海市民提供了景观优美的活动空间,为滨江地区城市更新发起了开端,也以其深刻的人文关怀为世界城市建设史增添了亮丽的乐章。

2019年1月31日,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提升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规划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批复了《黄浦江沿岸地区建设规划(2018-2035年)》,这两个纲领性文件进一步明确将黄浦江规划定位为全球城市发展能级的集中展示区,其中杨浦滨江规划定位为未来的科创中心。

杨浦滨江,位于黄浦江岸线东段,滨江岸线长15.5公里,呈“拥江抱海”蓄势待发之势。杨浦滨江所在的杨树浦工业区为上海乃至近代中国最大的能源供给和工业基地,百年以来,作为上海近代工业的起点,代表了上海城市工业文明特色,在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被称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长廊”。1869年,公共租界当局在原浦江江堤上修筑杨树浦路,拉开了杨树浦百年工业文明的序幕;至1937年,工业区内已有57家外商工厂,民族工业已发展到301家;至20世纪上半叶已发展成为中国近代最大的工业基地之一,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无数个工业之最。

杨浦滨江的城市更新再发展,规划将分为南、中、北三段进行。其中南段西起秦皇岛路、东至定海路、南临黄浦江岸线、北至杨树浦路,岸线长约5.5公里,滨江核心区域约1.8平方公里。在过去的20年中,杨浦滨江南段率先经历了工业仓储功能外迁、规划调整、土地收储、分段实施公共空间建设等阶段,开始由工业生产岸线逐渐向城市生活岸线转变。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展场,即位于杨浦滨江的南段岸线滨水第一层面建筑至黄浦江之间,已实现贯通开放的公共空间区域。

杨浦滨江岸线区位图杨浦滨江岸线区位图


杨浦滨江的工业遗存规模宏大,分布集中,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技术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在杨浦滨江南段,规划建议保留历史建筑总计24处,共66幢,总建筑面积26.2万平方米,除此之外还保护保留了大量极具特色的工业遗存设施设备。这些工业遗存中有不少曾是中国工业史上非常重要的建筑,如:

远东最大火力发电厂——杨树浦发电厂(1913);
中国最早的自来水厂——杨树浦水厂(1883);
近代最长的钢结构船坞式厂房——慎昌洋行杨树浦工厂间(1921);
中国最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厂房——怡和纱厂锯齿屋顶的纺车间(1911);
中国最早的钢结构多层厂房——江边电站1号锅炉间(1913);
近代最高的钢框架结构厂房——江边电站5号锅炉间(1938)等。

滨江连绵的工业区曾经是横亘于黄浦江和城市生活空间之间的“隔离墙”。工程打开了封闭的生产空间,变成开放的生活空间,彻底改变“临江不见江”的城市空间状态,实现了“还江于民”。同时,贯通工程在空间景观设计中,致力于挖掘呈现工业遗存的文脉底蕴与场所记忆,寻求将工业区原有的特色空间和场所特质重新融入到城市生活之中。一方面,将既有的物质遗存加以保留再利用,保留了场地上的工业遗存,并挖掘展示了各厂区原有的历史故事,开辟成为了拥有工业文明记忆且与城市生活密切相连的滨水公共空间,如:渔人码头防汛闸门、老码头地面肌理、钢质栓船桩、混凝土系缆墩等工业标志物;另一方面,以尊重场所技艺的方式进行有限度的介入,新建了钢廊架、钢栈道、钢廊桥、水管栏杆与灯柱等景观小品。

贯通后的杨浦滨江成为人们的休闲场所

主展馆片区位于杨浦滨江南段的起始区段,聚集了一系列曾经享誉沪上的工业遗存:包括1882年建成的天章造纸厂、1896年建成的英商怡和纱厂旧址、1900年建成的上海船厂、上海毛麻纺织联合公司等等。主展馆片区,以毛麻仓库,以及其北侧的小白楼,其东侧的船厂的两个船坞及周边地区所围合而成。

其中毛麻仓库,以及其北侧的小白楼为主展馆。毛麻仓库位于杨树浦路468号,临江而建,于1920年由公和洋行设计,其立面工业特征明显,是杨树浦路上中国民族工业的印记。该建筑始建于英商东方纱厂时期,后被申新七厂收购,见证了申新七厂这一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企业由盛转衰的历史;1949年改名为上海第二十棉纺织厂,并于1959年正式定名为“国营上海第一丝织厂“;2003年,上海第一丝织厂用地整体划归进入上海船厂。毛麻仓库总建筑面积约6600平方米平方米,共4层,建筑高度约17.4米,其中底层高4.6米,二、三两层层高4.2米,四层高4.1米。建筑内部为早期的钢筋混凝土无梁楼盖结构,是滨江带现存建筑中最早的无梁楼盖仓库。小白楼与主展馆紧邻,原为上海船厂厂房,建造年代为解放初期,本次作为展期的工作楼使用。

从黄浦江看毛麻仓库从船坞看毛麻仓库

上海船厂船坞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船坞之一,由德资的瑞镕船厂于1900年开挖,专造浅水船、拖船、驳船和游览船;1936年同祥生船厂、耶松船厂等合并成为英联船厂,成为当时中国拥有最多船坞的船厂;1954年并入上海船舶修造厂;1985年再次改名为上海船厂。船厂内留存有双船坞,其中大船坞长260米,宽50米,深10米;小船坞长200米,宽40米,深9米。这两座船坞及其周边的塔吊群是该区域标志性的亮点,拥有工业区独特的场所感和艺术震撼力。2007年11月6日,我国唯一的一艘第三代极地破冰科学考察船升级改造后交船离厂。而船厂船坞作为艺术展示场所全新亮相本次艺术季。

2007年11月6日,我国唯一的一艘第三代极地破冰科学考察船升级改造后交船离厂
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展馆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