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论坛|新公共性NEW PUBLICNESS(含报名和直播通道)2021/11/23

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主题演绎展论坛

新公共性 NEW PUBLICNESS

展览介绍
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题演绎展选址为新华路街道的上生·新所,围绕社区生活圈主题,分为“15 分钟社区生活圈·人民城市”“社区·元空间”“细胞计划·亚关系”三大板块,呈现15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演绎、案例展示和场景体验等内容,营造6个社区元空间,植入7件公共艺术作品,全面体现社区的多样性、特色性与成长性。

论坛主题
社区公共空间的本质是为多样性市民的聚集提供时间和空间基础,因此,“好”的公共空间总会天然内嵌着若干特定的社群关系。这里的“社群”概念时而指向的原住民之间的稳定网络,时而包含着外来者引入的动态张力,同时在规模上也不限于人数的寡或众。在建筑学话语中,公共空间的公共性便体现在它对其中良性社群关系的建构能力。

在当下的城市生活中,新的社会语境的不断涌现需要我们对公共性本身的作用机制及其所关联的建筑学经典问题进行反思和拓展。

——面对全球突发的健康问题,如何延续传统意义上公共空间的围合、密度等公共性特质?
——后疫情时代“实名预约制”的常态化之下,如何重新理解公共空间的开放性、权属、治理等问题?
——面对疫情下的全球经济放缓,如何寻找城市建设和公共空间提升的新尺度和新契机?
——当下大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替之下,公共生活与流动性之间将走向何种全新的关系?
——面对隔离生活中网络世界的又一次飞跃,如何维系建筑学以物理空间所搭建的公共性的根基?
——借由网络技术所衍生的共享文化,又可以反过来如何思考和探索物理空间的分配机制?
——网红经济与休闲消费,是否带来了商业权属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全新共生模式?
——面对网络纪元成长起来的新世代青年,如何重塑对于公共生活本质的认知?

在这些问题所构成的语境中,“新公共性”并非是一个宣言,而是对一系列当代建筑实践所共同呈现出的时代敏感性的捕捉。这种敏感性使得它们超越了纪念性、场所感等固有共识的公共空间营造路径,展现出建筑学天然所处的一种不稳定的“摸索”状态。

我们期待通过论坛,对它们背后的建筑学意义进行拆解和重组,拓展关于公共空间和公共性的理论话语。

主讲嘉宾

奚文沁
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题演绎展“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人民城市”板块策展人。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二所所长暨历史保护与公共艺术中心主任,院历史风貌首席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兼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工程咨询协会副会长。长期从事社区发展、历史风貌、城市更新、公服设施、旧区改造、公共空间等规划。曾担任浦东新区规划导师和普陀社区规划师。

演讲主题:艺术点睛、创意赋能 —— 社区生活圈营造探索

结合本次艺术季主题展内容,回顾近年来上海在社区生活圈营造中的探索和实践历程,围绕居民需求、空间特点,重点介绍一些平凡甚至局促的空间中通过创意设计、艺术植入等成功的策略和案例,体现设计改变环境、艺术点亮生活的魅力。

袁烽
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题演绎展“社区·元空间”建筑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19年以来受聘麻省理工学院客座教授及弗吉尼亚大学“托马斯·杰弗逊”教席教授;2021年以来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客座教授;多年来专注在后人文主义视野下的建筑实践,强调技术创新与建筑文化,以及建筑环境与伦理观的有机融合。同时,不断寻求从性能化与人机协作工艺等视角,探索当代建筑的建构意义。

演讲主题:社区元空间

社区元空间探索了一种可灵活部署的社区公共空间原型。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下,采用数字化批量定制建造技术和可重组建构体系,设计出多种可快速搭建的空间载体,具有高度的场地适应性和功能多样性,为当代集约性社区空间提供了一种面向不同人群的新型活动场所和新兴生活范本。

刘宇扬
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曹杨社区序厅策展人,百禧公园建筑师。
刘宇扬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特许注册建筑师,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硕士,上海市建筑学会学术创作委会委员;于2018年入选上海市杰出中青年建筑师,其作品获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并广泛参与海内外展项。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院校,并自2021年起受聘为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客座教授。

演讲主题:百禧公园的前世今生

百禧公园位处于一条长达800多米的狭长用地。从最开始的真西支线的铁路用地到后来的农贸市场,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直到2020年随着农贸市场的拆除和2021年百禧公园的建成,其魔幻现实主义般的转变历程,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上海的个性与气质。讲者将对其设计思路及建成后引起的关注和反响进行思考与探讨。

庄慎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客座教授。作为国内知名的建筑师,庄慎的作品曾荣获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商业建筑类金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优秀奖、教育部优秀勘察设计奖、WA中国建筑奖、中国建筑传媒奖“青年探索奖”、美国《商业周刊》/《建筑实录》评选的最佳商用建筑奖、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施工管理杰出成就奖”,并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Domus》《A+U》《建筑实录》《建筑设计》《建筑师》《时代建筑》《建筑学报》《世界建筑》,Archdaily网站、谷德设计网等都先后刊登过特辑或专稿。

演讲主题:休息与时间

从永嘉路309号口袋广场的设计与使用出发,分享阿科米星对未来不同类公共时空设计的一个思考点:休息的空间与使用者的时间。

童明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梓耘斋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研究领域涉及城市设计、城市更新、城市公共政策理论与方法、建筑设计与理论。同时兼任上海市规划委员会专业委员会专家,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分会委员。

演讲主题:城市微更新的社会效应

城市微更新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项重要城市设计领域,它在激发城市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被许多城市纳入政府行动而付诸实施。讲座以城市针灸为理论视角,聚焦2017年在上海进行的南京东路街道贵州西里弄微更新项目,结合梓耘斋工作室自2012年开始的微更新实践,探讨不同的城市微更新策略,阐释其通过精准小规模干预引起城市整体社会环境提升的实质意图。

王辉
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主持建筑师;美国纽约州注册建筑师,英国皇家特许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课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客座教授,《建筑学报》编委,对当代社会积极解读的建筑学者。

演讲主题:空间正义-胡同微更新中的大问题

近年来针对北京胡同的更新手法层出不穷,也争议不断,使人们忽视了在手法之上有更应重视的空间生产问题:如何合理分配城市更新的成果。通过URBANUS都市实践几个胡同微更新案例介绍,阐释了思考空间正义的必要性。

主题演绎展 — 策展团队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论坛致辞


支文军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时代建筑》主编

论坛主持

戴春《时代建筑》杂志运营总监、责任编辑
LeTalwork勒拓论坛创办人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文化学术委员会委员

论坛信息

时间
2021年11月27日(周六)14:00-17:30

地点
长宁区新华路街道上生·新所主题演绎展主馆(延安西路1262号)

议程
14:00-14:30 预览
14:30-16:00 主题分享
16:00-17:30 圆桌讨论

论坛策划
戴春:《时代建筑》杂志运营总监,LeTalwork勒拓论坛创办人
闫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

学术支持
《时代建筑》杂志

支持单位
LeTalwork勒拓文化
Fab-Union一造科技
风语筑
DigitalFUTURES数字未来

地点
长宁区新华路街道上生·新所主题演绎展主馆(延安西路1262号)

地点
长宁区新华路街道上生·新所主题演绎展主馆(延安西路1262号)

参与方式
1. 线下:应防疫要求,现场参与观众30人,报名请扫描二维码
2. 线上:扫描二维码观看bilibili网站直播

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题演绎展
主策展团队: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策展指导:熊健、赵宝静

“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人民城市”
策展人:奚文沁
“社区·元空间”
建筑师:袁烽
“细胞计划·亚关系”
艺术策展人:沈烈毅

数字建造单位:上海一造科技有限公司
展陈执行单位: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场馆支持单位:上海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