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访谈丨李翔宁:更开放、更多元、更包容,呈现未来美好愿景2023/11/19

访谈嘉宾:李翔宁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策展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

SUSAS(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LI(李翔宁)

SUSAS:今年空间艺术季的主题是“共栖”,您是如何看待这一主题的?

LI:今年的主题“共栖”旨在探讨人类与自然之间如何实现和谐共生。在做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时,大家可能觉得是要从为人服务的视角出发,但实际上,与我们共享城市和周边自然环境的,还有众多动植物、昆虫及各种微生物。尽管人类是城市的建造者和主要使用者,但其他生物种类对城市空间的使用也需要我们的关注。

研究城市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学者早已开始关注相关问题,提出自然共生的理念。例如《Building with Nature》这本书中整合了环境生态学和城市规划等多个学科的思想,探讨在人造环境中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未来城市和人造环境的构建提供新的价值观,也为我们重新理解城市需求提供新的视角。

SUSAS:请介绍一下本届主题演绎展区的展览体量。

LI:今年选择徐汇滨江作为主题演绎展区,其中,白猫主展馆室内面积近5000平方米,共有40组建筑师、艺术家和设计师团队呈现了超过70余件精彩的室内作品。

同时,在滨江5公里的开放岸线上,还有30余个室外展项。建筑师、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和艺术家通过装置景观的改造以及小型建筑的设计和建造,为我们带来了多样的空间作品,供观众互动和体验。

通过展览呈现的关于环境保护和生态的影片以及众多作品,激发公众的认知,也让更多的普通大众积极参与城市空间的营造,共同实现“共栖”的理念。整个展览就是“共栖”的具体化呈现,它不仅是观展的过程,更是对“共栖”理念的体验和实践。

室内外展览空间

SUSAS:今年主展馆“白猫库房”经历了怎样的改造?

LI:白猫库房是今年城市空间艺术季主题演绎展区的室内展场。这座房子因历史上各种的原因,曾被一切为二。在本次展览策划中,我们对空间进行了一个适应性轻介入的改造,以满足新的功能需求。

袁烽老师改造的亮点之一是新建的大型台阶。库房底层被改造为一个半室外的生境空间,观众可以通过大型台阶直达二层。这个台阶的形状独特,类似云朵,可以用于种植植物,为观众提供更多与自然互动的空间,也为这个建筑赋予了新的生命。白猫库房的改造旨在强调建筑与城市、动植物之间的新型关系,创造一个独特的展览环境。

白猫主展馆

SUSAS:能分享一下本届艺术季展览有哪些亮点吗?

LI:举一个亮点项目,西岸滨江的“复园”项目。这个地方之前是苗圃,被形象地称为“植物疗养院”,用于养护原本在西岸公共空间中生长不佳的植物。本次展览我们邀请了景观设计师和苏州市园林博物馆的专业人员一方面清除苗圃中的外来入侵植物,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另一方面对保留的矮墙进行适度介入,结合苏州传统园林中窗花意象,投影在这些矮墙和园林化的空间中,营造了互动效果。这个非常值得大家去体验。

主展馆内也有很多非常精彩的作品。来自西班牙的曼努埃尔·布兰科(Manuel Blanco)展示了一项关于城市中可见和不可见的水系统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研究。虽然这项研究最初是在西班牙进行的,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曼努埃尔·布兰克通过影像呈现了这一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水系统影响的机会。

复园

SUSAS:能分享一些与大自然保护协会(TNC)、UCCA Lab以及建筑师团队等合作伙伴协作的经历吗?

LI:这次我们采用了一个比较新的工作协作机制,多个团队共同工作。我领导的总策展团队,负责展览的主题定位和主题演绎展区的布置工作。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作为一个社会组织,一直在呼吁和倡导在城市以及乡村的不同空间中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提升生物多样性。他们有非常专业的技术人员,为我们提供有关生态环境和生境改造的专业指导。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 Lab作为美术馆团队,为我们推荐了许多艺术家,把他们合适的作品和思路容纳进整个展览框架中,使展览更具创意和艺术性。袁烽老师则负责主展馆建筑的改造升级。

我们合作、共享的价值观是对于自然环境的一种更友好、更和谐关系的追求。在这样的前提下,本次展览引入了更多的在地设计,强调作品与场地的关系和互动的参与性。相信本次艺术季能呈现更开放、更多元和更包容的展览和一种价值观:一种对未来美好的愿景。

SUSAS:徐汇西岸也是2015年首届空间艺术季举办地,您作为当时的策展人之一,觉得与2015年相比有哪些不同?

LI:2015年来到西岸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很多工业遗址都是长满了杂草的荒地。那时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是:怎么样才能够把观众引入到这里来?2015年的艺术季实际上是想通过文化事件的发生为这里聚集人气,让大家能够关注西岸。

近10年后,我们再次来到西岸时,这里已经成为上海乃至全球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和艺术地标,成为上海人不可抹去的、新的城市空间记忆。今年的城市空间艺术季,我们希望考虑的是空间品质的升级,同时挖掘一些新命题:如何在西岸再出发,对于以西岸为代表的上海城市空间应如何发展,如何为全球呈现一个高品质发展的城市公共空间的上海样本等。

西岸变迁

SUSAS:2015年的主题是城市更新,今年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回望过往五届,历届主题对于上海发展带来什么意义和影响?

LI:首先,西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上海城市更新中一个非常成功、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其次,在城市空间品质发展中,生态品质的升级也是非常重要的,水能够更清,树能够更绿,有更多的生物能够与我们共栖。所以今天再来到西岸,我们考虑的是城市更新过程中,一个迈向更高品质,全球化的水岸营造的模式。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从诞生伊始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征:能够反映和宣传上海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以及在城市规划中的主要思路。回顾这几届空间艺术季的主题,我们能够看到上海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一些重要命题的发展和传承。

2015年首届城市空间艺术季,我们率先提出了当时还较少谈到的“城市更新”的概念和命题。第二届空间艺术季,我们关注“连接”,实际反映的是上海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两岸贯通问题。第三届在杨浦滨江,主题是“相遇”,诠释了艺术与人、生活在城市空间中的相遇。当时杨浦滨江也是上海的一个重要的样本,是人民城市理论在全国的首次提出地。再下一届关注“15分钟社区生活圈”,探讨了很多社区更新改造,这也是近年来上海很关注的民生问题。

今年的空间艺术季,我们重返西岸,聚焦在生态“共栖”问题。这实际上是在前五届的基础上,将我们对城市发展和未来愿景的关切提升到新的高度。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与上海城市发展战略和思路是紧密地结合的,也见证和呈现了上海近十年的发展轨迹。

SUSAS:最后,请分享一些对未来城市空间艺术季的展望和期待。

LI:我有两个层面的期待。

首先,我期待今年空间艺术季能够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色。这不仅仅是对上海城市战略和成就的一次展示,更是关于未来开放型城市的愿景。我们提出的共栖理念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相契合,标志着我们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其次,在共栖理念的框架下,城市的安全韧性和低碳问题也备受关注。最近,中国北方许多城市经历了洪涝灾害,这也提醒我们在城市建设中,要更好地遵循自然规律,提高城市的安全性和韧性,这也是生态观的核心原则。中国传统的营造思想中一直强调与自然相融合,这种理念也与新的生态观和环境观所契合。此外,近年来国家也提出了“双碳”的战略目标,实际上也与我们今天谈到的共栖的环境观和生态观是一脉相承的。这些理念构成了我们对自然和环境共生的深刻理解。

图文资料来源:本文为SUSAS系列访谈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摄影师:田方方等。